- · 地质调查与研究版面费是[08/03]
- · 《地质调查与研究》投稿[08/03]
地质工程毕业论文怎么选题(5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杰子的手电照着脚下,有一条模糊的白线,被一个红色的圆圈?隔开,像串联在电路中的电流表。红圈里,画着一个箭头→,箭头上写着3.5KM,箭头指向我们
杰子的手电照着脚下,有一条模糊的白线,被一个红色的圆圈?隔开,像串联在电路中的电流表。红圈里,画着一个箭头→,箭头上写着3.5KM,箭头指向我们进来的方向。
是不是到洞口的距离?
大张问。
看看再说,我的平常步幅是80公分,往前再走625步看看不就知道了。
杰子说着,打着手电往前走去。
果然找到了标识3.0KM的标志,我们信心倍增,不管是不是洞口,总之是个起点,也许是山洞的最深处,而这个最深处,也有可能和外界隔绝,不管是什么,只有3公里远,走过去一看也就明了了。
我们又兴奋起来,也没有心情看洞中的情形了,几个人只管往前走,巷道里只有“突突突”的脚步声。
是洞口!
杰子喊道。
顺着山洞往前看,隐隐有微弱的亮光。
我们一阵欢呼,脚下用力,纷纷向着光明狂奔。
天亮了,我们傻眼了。
山洞的出口在悬崖下,再往下就是大海,太阳正在东方升起,我们簇拥在洞口,身上洒着金色的光,看看四周的环境,再看看疲惫的彼此,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。
洞口距离下面的海平面大约有三十米,往上看,则看不到山顶。
大张看看我们,这里一定有下去的路,我们找找。
我觉得大张的判断正确,可是路在哪儿呢?
我接过杰子手里的手电,让他们五个在洞口歇一会儿,拉着大张,往回走。
大约二百米处的一个侧室里,看起来和别的侧室结构不同,走过去仔细看,有一个石门,关得不严,有风吹出。
我把手电递给大张,两只手顺着门缝去,抠住内沿,使劲往外拉。
可惜石门纹丝不动。
又把石门下部的缝隙仔细清理了一遍,门轴处的浮沉也清理干净,继续拉。
还是不动。
解下腰带,把皮带扣一端顺着门缝塞进去,抖开皮带扣,卡在门和门框上,叫上大张,一起拉,门动了!
门动了,皮带也断了,我和大张摔坐在地上。
杰子手里的火把,火把杆是六号钢筋。大张提醒。
杰子,火把!
我站在洞里喊。
不一会儿,杰子举着燃着的火把,“突突突”跑过来。
踩灭火把,解下纱布,找一个石缝,六号钢筋一端弯一个直角,又点着纱布,烧了一会儿拐角,招呼杰子,,浇到弯头上。
杰子疑惑,管用吗?一边说一边解腰带,还不忘往洞口方向看了看。
没事,聊胜于无,淬火温度30~50℃,小便温度37℃,正好!
胡扯,我是说弯头这里的温度,怎么着也得上800℃以上,够吗?
那肯定不够,那需要酒精喷灯外焰温度,现在没那个条件,先凑过着来吧。刚才点火把,钢筋都退火了,硬度不够。
“刺啦”一声,味道不太好闻。
勾住石门下角,这次我和大张没有用蛮力,刚才摔那一下,屁股还疼呢。
石门被缓缓拉开,风吹过来,里面黑洞洞一片。
风力这么大,洞口不远,杰子你还是回去,告诉他们四个别慌,我和大张进入看看。
前行一百多米,有一个拐角,又走了一百五六十米,还是一个拐角,转过拐角,远远看着有光,继续走了几百米。
出口在一个山坳里,前面是一片菜地和一排排猪舍,应该是厂区的后勤基地。
回到宿舍后,厂保卫处找到我们,把我们分别带到七个小屋里,给了一支笔几张纸,要求把过程如实写下来。
后来又分别找我们谈话,一步步核实整个“夜探洞穴”的过程。
后来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,都是学生,简单的就像白纸,保卫处觉得调查起来也没意思,批评了几句,这件事也就过去了。
只是半山腰那个洞口,后来就消失了。
文章来源:《地质调查与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dztcyyjbjb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6/657.html